2020年5月4日 星期一

談死亡的8個時機 聆聽是最好的溝通 - 高雄禮儀社推薦高雄慈愛禮儀

2020-04-18 00:55
在「死亡咖啡館」裡,郭慧娟聽過很多家庭故事,他們都在親人離開後留下許多遺憾。
其中最常見的版本是,突然有天父母倒下,兄弟姊妹親人家屬都回來了,很多事情是第1次遇到,一談,家庭隱藏的議題浮現,計較也來了。先是吵醫療決定,接著吵喪葬方式,「海葬?為什麼你知道我不知道?」然後開始爭產。
即便不吵,臨終、喪葬來得那麼突然,沒有太多時間思考與準備就得決定,許多人在多年後想起來仍感覺痛:「我當初為什麼不插管?」「這真的是爸爸要的嗎?」但臨終不能重來,遺憾就一直跟著。
「好好聊過,知道他心裡想要什麼,遺憾才會少一點」,郭慧娟說,死亡無法邊做邊學,在它來到之前,我們就有功課要做,第1步就是用平常心和家人談死亡。

談死亡的8個時機

聊死亡是需要挑時機,但也不是那麼難開始,郭慧娟提出幾個適合的機會。
1.看到新聞事件、名人的故事時。傅達仁安樂死、戴勝益預立遺囑、張曼娟簽預立醫療決定…都會是很好的開場。
2.家人主動談到身後事或死亡議題時,把握機會聆聽,切莫打斷。
3.利用探病機會討論醫療決定、臨終準備。
4.利用參加告別式機會討論身後事及喪葬禮俗。
5.藉由大自然和四時變化談論死亡的自然性。例如當家人看陽台的花感嘆,「這盆一直長,那盆卻救不活了」,就可以順勢接:「就跟人一樣,壽命有長有短。」
6.參加生死相關講座後,與家人分享心得。
7.邀請家人參加生死相關講座或活動,會後彼此分享看法。
8.自己創造機會,編個故事試探家人的反應。「我有個同學今天line我說他爸爸過世了,用海葬…,我覺得還滿不容易的耶。」

談死亡的7個原則

「只要你做好心理準備,一定會有機會。」郭慧娟認為,每個家庭文化不同,有人能聊有人不能,但掌握一些原則,會讓這件事比較容易開始。
1.談「他死」,不要談「你死」、「我死」
談死亡有時會觸及「你在提醒我即將死亡」的難過心情,但談別人的事心情就會輕鬆許多,當家人說,「我覺得他那樣做不好!」往下問他心裡想什麼。
2.目的是「為什麼」,而非「做什麼」
比「我要樹葬」更重要的是,為何想要樹葬?了解家人生命的尊嚴、態度;這是分享、不是交代。
3.重點是氣氛而非話術,別期待一次到位
一旦被打斷、發現家人不想談,就先停下來,再找其他機會。若從未談過,本來就不容易開始,要有耐心。
4.肯定與稱讚
當爸媽主動談起,多一些正面肯定,且不帶任何評價聽他的意見。
5.願意談的先開始
先跟能談的子女談,談的過程中,其他子女也會聽到。如果不能談的是爸媽,那麼派那個跟他們比較能聊的、他比較寬容的孩子先去談。
6.要能同理還沒做好準備談死亡的心情
不要強迫所有人去面對,不要去貼標籤,不願意談只是還沒做好準備。
7.要做功課
關於死亡的種種,有龐大的知識系統:末期醫療決定、遺囑、遺產、安葬方式、喪葬儀式…等等,事先去了解,當家人想聊的時候,才不會錯失良機。
資料來源引用:https://health.udn.com/health/story/120705/4500341

高雄禮儀公司, 高雄禮儀社, 高雄殯葬業,高雄葬儀高雄禮儀社推薦,高雄葬儀社推薦, 高雄生命禮儀公司, 高雄殯葬公司推薦, 高雄葬儀社高雄殯葬公司, 高雄禮儀公司推薦<<高雄慈愛禮儀社>>

莊元俊  0971-155622   0921-256767

以FB私訊傳送訊息:
m.me/tszai0971155622

歡迎光臨慈愛禮儀官方網站:
https://tszai.com.tw/

慈愛禮儀FB粉絲團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szai0971155622/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